1980年高考,施锦达毫不犹豫地选了师范类学校,并如愿考取。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崇明,成了大同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8年。
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倾情付出,培育了众多农家子女。他家远在农场,可他每天骑着“老坦克”最早到校、最晚离校,放学后的时间全用来为学生补课。施锦达的儿子回忆,“中小学整整九年,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放学后,我都是在传达室边做作业边等父亲,等他为学生补习完才能回家,那时候夜早已深了。”施锦达的妻子早年对此有过抱怨,“他一心扑在事业上,连婚假都没休过一天。”更让妻子不解的是,当时她下岗在家,家中经济拮据,施锦达对此却不怎么在意。在她的记忆中,这样的生活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从未间断过。
义务补习花去了施锦达大量的业余时间。由于劳累过度,一次,施锦达在学校讲课时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后才知道,因积劳成疾诱发乙肝。这种病最需要的是休息,可这个“拼命三郎”恢复没多久,又重新站回了讲台。他放不下那个讲台,放不下那群学生,又开始了从早到晚连轴转的教学生活。他始终一丝不苟,什么工作都力求最佳。他说:“只要我这辆小车不倒,我会继续往前推……”
家人朋友说他傻,可施锦达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很多来我这里补课的学生都是留守孩子,父母去市区打工,缺乏家庭教育。作为他们的老师,多照顾点是应该的。”
在这几十年中,学校的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拨,也曾有人劝他调离这所地处偏僻的学校,但他因为热爱大同,始终不为所动。令施锦达感到欣慰的是,他所带的一届届学生,成绩没有一次不超过区平均分数。每当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再苦再累他都觉得值得。交一个工作生活的帮手,开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条喜欢小岛的理由 美图、美文投稿请发送至邮箱:cmxwb201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