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已经圆满落幕。入园参观212万余人次,网上观展2408万人次,展园规模、数量等均创历届之最……将打造世界级生态岛作为使命的崇明区,花博盛会的举行无疑是这座海上花岛向国人乃至世界的一次精彩推介;而站在更广阔的时空来看上海坚持精耕细作的“花样文章”,花博会是一次成功的“破题”,乡村振兴、花卉经济、绿色生态、花博精神……一个又一个关键词正不断涌出,在“后花博时代”为百姓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给崇明及上海带来更多期待。 花卉“芯片” 五彩生活 在弄堂古巷,在外滩新城,“海纳百川”的上海与花紧密相连。“上海人爱花,花卉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上海市花卉协会会长蔡友铭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鲜花在上海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花博会期间,复兴馆是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展品种类丰富多彩,涉及新品种、鲜切花、盆栽植物、盆景、插花花艺、干花、观赏石、观赏鱼、观赏植物、植物应用与配置、功能花卉等11大类,呈现出新优品种集中亮相、花期调控植物大放异彩、地域特色产品及珍稀植物精彩呈现等特点。 种源是花卉业的“芯片”。近年来,各地企业和科研院所在花形、花瓣、花色、香气、抗性等方面做文章,比拼品种创新和栽培技术创新。以蝴蝶兰为例,福建省获得新品种类特别大奖的“金叶咖啡”最大的特色就是叶片带有金边,除了观花还可以观叶。深圳市展出的蝴蝶兰新品种“红粉佳人”,花型大、花量多,将航天诱变品种再次与常规品种杂交后培育而成。同样是兰科植物,上海辰山植物园杂交选育的“中非基因”彗星兰呈现独特的观赏性状,其“外婆”是著名的“达尔文兰”,“爸爸”是无茎彗星兰,都产自非洲,科研人员利用花期调控技术将花期延迟了3个月开花。 “花博会带来的花卉科研力量、种质资源加快了崇明未来花卉产业的发展”崇明区建设镇党委书记龚伟认为,要大力定向吸引花卉产业发展的带头人、院士、专家、专业经纪人,让崇明成为中国农业科研、花卉研究“制高点”,不断推动花卉种质资源创新。 记者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崇明正以港沿镇的花卉产业园为核心,建立崇明地方特色花卉种源中心及保护基地,联合科研院校及种源企业组建“沪瀛中国球根花卉研究中心”,今年将培育提升建设3个千亩特色花卉园、建立7个百亩以上花卉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示范基地。人才培育方面,崇明区已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政策,支持花卉园艺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培训,积极帮助花卉高端人才办理本市户籍或居住证积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永久居留证等。 海上花岛 幸福生活 走进建设镇虹桥村,沿路绿树成荫、花草繁盛,河岸、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庭院花果飘香,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花博会期间,众多游客来到虹桥村游玩,特别是顾伯伯民宿群成了热门打卡地。“花博会让我们崇明火了,游客在这里除了餐饮住宿,我们还有‘一站式’的体验活动。比如草莓的采摘园、拓展营地、篝火晚会、崇明糕点DIY制作,小动物喂养区,小龙虾的垂钓点,这样对人家有一种吸引力。”顾伯伯民宿群负责人顾洪斌说,花博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不断提升改善房源质量,还要制定一套更为严格的服务标准。 在海岛崇明,一朵本土红花悄然绽放。庙镇种植藏红花已有近40年历史,种植户超过1000家,其中500多户种植农户都集中在永乐村。永乐村的藏红花种植面积超过700亩,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村里还探索成功了“水稻—西红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西红花的生长对田地的肥力要求很高,农户采用和水稻轮作的方式,由于肥力好,不使用农药、化肥,长出的水稻虽然产量不高,但吃口却特别香糯,因而被称为“西红花大米”。藏红花成了村里的“致富花”。 除了在农业领域内提升附加值,崇明西红花还“跨界”进入了美容行业,在另一个“产业维度”内提升附加值。目前,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在崇明建设镇拥有西红花自有示范基地250亩,庙镇农户协作基地1600亩,上药公司采用了“公司+农户”的协作方式,即公司提供技术、农户提供土地。多年来,农户掌握了一套科学的藏红花种植知识,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花博会让更多的人熟悉并了解了我们崇明的藏红花”。上药公司西红花事业部总经理张雪介绍,西红花里的许多天然成分具有一定养颜的功效,公司已研制了3款西红花面膜,西红花产业附加值在不断提高。 乘着花博会东风,每一个崇明人都能切身体会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社区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城乡环境风貌在蝶变的同时,居民素养也在提升,幸福感大大增强。 节能降碳 绿色生活 喝完牛奶,将牛奶盒洗干净拆开折叠好扔进可回收垃圾桶,这是现在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小环节。记者了解到,花博会156米的观花长椅就是由500万个牛奶盒经过回收处理的再生材料做成的,通过利用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可以降低50%的碳排放量。 “生态”“低碳”一直是花博园区设计团队的工作重点。花博园主会场依傍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设计团队便借势通过“花博会苗木三维信息化管理系统”技术赋能,将7万多株乔木“应种尽种”,这些树将通过20年的时间来抵消花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15.3万多吨的碳排放量。这片特色自建中和林挑起了园区的“减碳”重担,今后将永久保留。据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测算,花博园实现了展期碳中和和园区碳中和,是“双碳中和”的最佳示范案例,由此成为中国首个碳中和园区。 一包包散发着咖啡香味看似咖啡粉的东西,其实是垃圾变废为宝的有机肥料。花博会的垃圾在资源利用中心经过处理,做到园区垃圾零排放。其中厨余垃圾在这里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变成有机肥料还田,在距离花博会2公里的青年农场进行试种,也成了后花博会时期“沃土计划”的一部分。 位于绿华镇华西村的上海电气“全粪+秸秆”项目目前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正如火如荼施工建设中。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消纳农林废弃物3.5万吨,年处理粪污7.3万吨,年产沼气发电量超过500万度,年产高品质有机肥3万余吨,可供6万亩水稻田使用。 “我们采用引进自瑞士的干式厌氧发酵核心工艺,具有较高的技术先进性和行业示范性,力争成为绿色、低碳、环保的全国标杆。”项目负责人侯绪瑞介绍,项目配套建设了水处理、臭气处理、自动化机运、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等一系列设施设备,实施新型生态种养殖模式,对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高质量的种养循环发展的农业未来方向,也是我们后花博时代对于农业上要去探索和研究的。”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区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宋学梅说,接下来崇明将把握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立足生态绿色农业定位,既要发展资源循环型绿色、有机种养业,也要保护好空间资源,实现发展和保护相统一,提升生态空间综合效益,更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成为高科技农业的领军者、优质产业发展的承载地、生态空间保护的示范区,为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琳
|